【道相看】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

来源: 2020-11-19 20:21:21

  【道相看】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

近年来大数据杀熟这种现象并不少见,近日北京一女士就称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,她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,如果不是中途用错了手机结账,还不会发现自己原来被“欺骗”了,虽然对比后发现,普通账号少了25元是因为有一张优惠券可以领取,但她还是认为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。那么,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?大数据杀熟的原因是什么?大家可以和百思特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~

 

 

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

 

今年从11月1号就开始“双11”网购节,让不少消费者准备清空购物车,买个痛快。但是买买买的同时,还要警惕一件事,那就是大数据“杀熟”。

 

10月16日,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,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,却意外发现,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,注册至今12年、经常使用、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,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、很少使用、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,价格贵了25块钱。

 

仔细对比才发现,原来普通账号页面多出来一张“满69减25”的优惠券。韩女士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“杀熟”。面对质疑,该电商客服答复称“新用户,系统会根据账号信息,自动发送优惠券,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”。

 

实际上,不只是网购商品,酒店预订、机票销售等领域均存此类现象。

 

随着技术的发展,要想精准锁定消费者,对于大数据来说太容易了。据专家介绍,近来大数据“杀熟”也出现了不少变种。比如:

 

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定价: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少,大数据就会认为你买东西不方便,然后给你看到的商品加价。

 

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定价:如果你买过的东西价格普遍较高,大数据就认为你“不差钱”,然后给你加价。

 

根据你的搜索频率定价: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时间内搜索过多次,大数据就会认为你急需这件商品,然后给你加价。还有就是控制商品的可见性,直接把价格低的商品屏蔽掉,逼你买贵的。

 

那么,我们能不能与算法斗智斗勇来进行“反杀熟”呢?专家表示,改变自己的部分行为或许能一时骗过大数据,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因为你周围的人群并未改变,大数据能够通过你朋友的朋友的用户行为,来推测出你的消费偏好,这就是“社会网络分析算法”。

 

在大数据“杀熟”这件事上,消费者无疑是鱼肉。然而,技术是中性的,需要严厉打击的是技术背后个别奸商的贪欲。

 

 

如何避免“大数据杀熟”

 

去查询了相关的法律制度,发现遭遇“大数据杀熟”以后,可以维权,但是很难。因为“大数据杀熟”真的千变万化,很难去给出一个标准模版。那未雨绸缪变成了异常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 

切忌盲目消费:

 

一般人总是有个心理,看到打折就想买,也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需要,而商家也正是熟知消费者的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,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:大数据杀熟。在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,消费者应当保持适当的理性消费,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,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踩雷。

 

货比三家:

 

消费者总会在自己习惯的地方购物,例如女生一般喜欢逛淘宝,而男生一般会逛京东,其实很多时候发现不同时期,各类电商网站上固有的折扣会有所区别,消费者如果真的是怕杀熟踩坑,可以货比三家再入手,现在的各类比价app也很多,可以选择合适的。当然如果你觉得比价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,那也另当别论了。

 

买会员别只看优惠:

 

其实现在很多网站也好店家也罢,都会实行会员制,宣传单上永远把最大的优惠写成大字报,而实际上真正消费者应该注意的条款、限制却表述不清或者写在不起眼的地方。作为消费者,其实更应该去关注那些限制条款,在权衡过利弊得失以后,再决定是否办理会员,办理会员是否划算。

 

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:

 

遭遇大数据杀熟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消费信息被泄露。经常会在填写各种信息的时候,需要填写个人信息,这无非就是一种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,从而产生了大数据杀熟的事件,而作为消费者,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。

 

总的来说,就是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很重要。

 

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的立法,用法律去堵住漏洞,提高违法的成本;而平台在这种环境下,也应该自省,不应该为了短期利益,去欺骗消费者,诚信经营尤为重要。而在现在这个“坑”依旧很多的时候,消费者更应当做个理性人,别让“大数据杀熟”最终杀了你。

 

你被大数据“杀熟”过吗?

 

“同一家酒店,不同账户价格不一样”“经常点的外卖,时间长了价格都上去了”……你被大数据“杀熟”过吗?日前,文化和旅游部公布《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》,禁止“在线旅游经营者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”,“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”。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禁止大数据“杀熟”的行业规定,引发了不少关注。

 

10月20日,浙江省消保委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,点名了美团、飞猪等平台网络住宿退订难、大数据“杀熟”价格区别对待、实际入住与宣传不符等问题。其实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有很多地方存在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。

 

“通过某网上平台要定厦门的某酒店,用自己的手机账号查是380元,换朋友手机查只要300元。”经常到厦门出差的消费者曾先生发现同一个酒店,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,而且老顾客的价格还更贵,他怀疑自己遇到了大数据“杀熟”。无独有偶,消费者张女士也表示遇到了类似情况。经常点外卖的她,是市区某餐饮店的老顾客,最近她发现以往常吃的套餐涨价了。张女士询问了店主,店主表示他们最近并没有调价。

 

所谓大数据“杀熟”,是指商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判断得出的用户消费画像,进行相同商品区别定价的行为。换言之就是“看人下菜碟”,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,商家推送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。事实上,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已经持续多年。2018年,“大数据杀熟”作为年度“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”之一进入大众视野。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“大数据杀熟”的调查结果显示,超过56%的被调查者有过被“大数据杀熟”的经历,且多集中在网购、网约车、在线旅游等领域中。

 

 

平台的责任边界在哪?

 

用户自己的心态往往处于矛盾之中,一方面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充满焦虑,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性价比最高甚至免费的服务。

 

消费者的隐私期待如果无法得到满足,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对于个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。平台应该把用户的隐私感知置于首要位置,满足其合理的期望。

 

自2018年4月起,消费者投诉平台“黑猫投诉”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明显上升,截至9月21日,已经多达456条,其中旅行和电商类的投诉量最大。“千人千价”的策略,扩散到了方方面面,杀熟算法也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
 

不止是美团和飞猪,此前滴滴和携程都曾出现过杀熟的现象,尽管各自的官方都极力否认类似事件的存在。大数据杀熟在互联网时代,并不是只有哪一家存在问题,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。只不过随着规则更加透明化,更加简化,这个现象最终会被淡化。

 

在实体店消费,人人都可以看见商品旁的统一标价。但在电商平台上购物时,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价格。信息不对称的存在,刚好为商家针对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制定不同价格提供了便利,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的根本原因。

 

不过当几个人在一起比对价格时,平台很容易就露出了马脚。在各种投诉样本中,通过对比不同账号的价格差,而找到大数据杀熟证据的,占一半左右。

 

有网友在投诉中写到:“我用某平台超过三年,一直用它订酒店、火车票、机票,是白金卡会员,我爱人基本不用。但是订同一家酒店,我要付出的总金额却比他高出不少。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会员的名义多花钱。”

 

互联网企业手握广大用户的使用数据,它们毫无疑问是承担保护用户数据责任的第一对象。但企业责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?

 

关键词:[db:关键字]
精彩资讯

angelababy孩子近照及床事细节曝光

鹿晗热巴恋情证据:敷情侣款面膜

关晓彤美胸照曝光 然而却被它抢镜了

“杨洋郑爽公开恋情 微博直播不忘工作

李彩桦离婚选择净身出户 老公是谁资料被扒

肖战为什么被全网封 他还能复出吗

66岁赵雅芝状态绝了 这才是不老神颜

王楚然撞脸刘亦菲 整容了吗旧照被扒

热门推荐
相关阅读
网友评论

妆点网

Copyright © 2007-2020 ZDFACE Corporation
侵权、不良内容快速处理:annmumuzai@foxmail.com
备案号:赣B-20120025-3
All Rights Reserved